其他
是“鹿城”,也是“绿城”!
近日,一场秋雨过后,三亚碧空如洗,空气格外清新。在白鹭公园里,三五成群的市民游客,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观赏着葱郁的景象,享受美好环境带来的惬意生活。
环境美,生态好,老百姓是最大的受益者。这背后,是三亚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建设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城更美的绿色家园,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绿色发展道路上,三亚强化先行先试和改革创新,通过一条条新机制、一项项新制度、一个个新举措,由点及面,由浅入深,不断破解制约绿色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激发生态保护内生动力。
“三亚模式”防治大气污染让百姓畅呼吸
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不断健全的体制机制。三亚将制度建设贯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始终,通过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从细处着手,向难处攻坚,守护好蓝天白云。
三亚
科学研判是精准施策的基础。大气污染分析研判是由三亚市生态环境部门、市气象部门和权威技术机构组成研判小组,结合气象预报数据,分析预测污染物的变化趋势,评估现有措施的成效;应急响应协调联动是针对全市空气自动监测数据和工地扬尘在线监测数据大幅上升、超过分级管控临界值时,及时采取管控措施。
三亚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杨欣介绍,三亚是全省第一个出台、执行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和联动的市县,并且取得显著效果。2022年,三亚市PM2.5浓度为11微克/立方米,稳定在国家一级标准,比2021年同期降低8.3%;PM10浓度为21微克/立方米,稳定在国家一级标准,比2021年同期降低12.5%。
体制创新修复生态让游客解锁新体验
他们下潜到七八米深的人工礁体处,这是由不锈钢以及铝合金等材料搭建而成的一个人工礁体,相当于海底里的“苗圃”。张雨洁学着教练的动作,将珊瑚断肢用扎带绑附在人工礁体上。
珊瑚礁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森林”,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下珊瑚礁景观也直接影响旅游区的发展。2016年起,海南蜈支洲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合作,共同在蜈支洲岛北侧的夏季潜水观光区内开展珊瑚修复,实施多次造礁石珊瑚移植和培育苗圃修建工作。
据介绍,在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方面,三亚以蜈支洲岛、崖州湾等海洋牧场为试点,探索海洋资源生态保护修复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增值协同发展。
今年8月,三亚启动藤桥河流域保护性开发“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在全省首次把流域治理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融通推进,推动水质持续向好的同时,将有效解决生态环境治理缺乏资金来源渠道、环境效益难以转化为经济收益等问题。
得益于“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跨区域生态补偿新机制,赤田水库流域水质不断好转,老百姓成为受益者,同时也为全省流域治理、生态补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六水共治”探索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合一”行政审批改革让办事增效率
现在,企业只需委托一个技术单位,将原来由3个单位编制的3个文件整合编制成1个文件,时间缩短了一半,只需约4个月时间。
企业少跑路,办事增效率,得益于体制机制创新。今年1月1日起,三亚开始施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及入河排污口设置“三合一”行政审批改革。
据介绍,环评审批、排污许可及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是3项独立的行政审批事项,在逻辑构架、流程方面具有较大的衔接性和关联性。三亚相关部门通过反复调研论证,将三项独立的行政审批事项合并为一项,建设单位只需要编制“三合一”文件,通过技术评估和行政审查后,即可同时获得三个行政审批事项的许可。
“环评、排污许可证和入河排污口设置三者统一结合实施,是进一步强化环评与排污许可的有机衔接,全面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建设要求的重要举措,能够最大程度压缩行政审批时间,最大程度减轻企业费用成本。”杨欣说。
近年来,三亚紧抓“制度建设年”行动契机,不断加强各项制度的清理、修订、完善和提升,形成一批有益探索的“三亚经验”。目前,三亚已颁布实施《三亚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三亚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三亚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关于三亚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等制度,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保障。
来源:海南日报、生态育才、蜈支洲岛、三亚市旅游发展局、三亚日报等
见习编辑:陈思思
审核:向顺宇